11月2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召開期間,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秘書長陳元哲在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美國森林基金會(AFF)、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英國BalanceEco基金會等機構共同主辦的邊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題目是《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助力自然市場高質量發展》。他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們一起,共同探討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如何助力自然市場繁榮這個重要議題。
在演講中陳元哲指出,自然市場是一個將自然及其相關商品和服務納入全球市場進行顯性定價與交易的新興市場。隨著公眾對自然價值的日益重視、生態退化的嚴峻挑戰以及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深度依賴,自然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陳元哲強調,生物多樣性信用的誕生,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有力實踐。通過創建和交易生物多樣性保護單位,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不僅為生態保護措施提供資金支持,也為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開辟了全新的渠道。
陳元哲表示,全球約50%的GDP直接或間接依賴于生物多樣性,而要實現《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每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平均缺口高達7110億美元。面對這一巨大資金缺口,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入社會資本,為解決資金缺口提供了創新方案。
據陳元哲介紹,兩年前,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院長李怒云組織國內外著名專家團隊,致力于創建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自愿碳減排標準體系,即“綠色自愿減排標準”(GVER),并于2023年的COP28上發布了GVER注冊登記平臺。
作為獨立于履約市場的自愿碳減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GVER拓展了碳市場的多樣性,為企業與公眾提供了一條踐行綠色承諾的全新路徑,亦為全球生態保護提供了創新的示范模式。GVER不僅簽發純粹的碳信用,還有疊加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社區發展等多重效益的碳信用,以及獨立的生物多樣性信用,為全球碳減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廣泛適用性的解決方案。
據陳元哲介紹,自COP28以來,GVER團隊在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量化工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與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和北京大學團隊的合作,團隊成功推出了疊加在碳信用基礎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量化模型。同時國際前沿的生物多樣性信用方法學將于近期正式發布。
最后,陳元哲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日益嚴峻,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將在促進自然市場發展、實現《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GVER團隊將繼續攜手各方,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實踐,落實COP29的口號“Insolidarityforagreenworld”(攜手共建綠色世界)。